
近日因安全標準問題,台北市公園處經調查要拆除不符國家標準(CNS)的公共場所舊式磨石子(或水泥)滑梯,引起許多人的回應。反對者主因有兒時記憶以及一種與校園或公園連結之兒童遊戲依附情懷。惟看到現在充斥於校園及公園裡五顏六色的制式化塑膠遊具模組,不禁令人歎息―如果昔時磨石子滑梯不符規格,難道就只有廠商定型化的塑膠遊具選擇嗎?
磨石溜滑梯是昔時童年時光的快樂的回憶。彭于倩攝。
取而代之的低矮的塑膠滑梯和套裝式「罐頭遊具」抹滅民眾兒時記憶。郭瓊瑩攝。
其實「遊具」只是提供兒童遊戲、活動之載體,透過「遊戲」發揮了人與人互動、挑戰、探索、冒險與尋求新知的一種趨動力。許多兒童心理學家已發現,在一個公園裡兒童最喜歡「玩」的並非制式化滑梯,而是「沙坑」或任何可提供他們自由自在互動、探索、挑戰的場域。
遊戲場域提供孩童另類的學習空間。郭瓊瑩攝。
除了3歲以下必須完全由父母陪伴在側之兒童,經觀察,兒童遊戲場中最為兒童青睞的是有「創造力」引導的空間或媒介,也因此許多國外的校園、公園內之兒童遊具已不再是制式化的「構件」,而是透過環境心理、景觀、休閒遊憩等專家共同研議出考量遊戲之目的、遊戲活動之互動性需求、體驗過程與空間之關係,以及「遊具」構造功能與美學融合之「新產品」。
也在此趨勢下,漸漸發展出多樣性多元性之遊具設計,有的結合公共藝術、有的結合運動體能訓練、有的結合在地風土與文化特色表達,並更深入研究對不同年齡層體能發展成熟度之配套。甚而對身心障礙者特殊需求設計逐一發展出可有機彈性配套之「遊具組合」,尤其對於原木(無汙染無毒天然材質)之應用,開創出令人驚艷之遊具設計新向度。有的遊戲項目就只是玩土、玩沙、玩水,但這些自然元素在遊憩生心理學理論之支撐下,得以成為另類有趣之活動。
藉由具冒險的體適能遊樂設備讓孩童能在遊戲中訓練意志力及肌力上的發展。郭瓊瑩攝。
其中對於大家關心之「安全」與「適性發展體驗」等亦已有更科學之實證,包括遊戲過程中本應會弄髒衣服、身體,解決之道不是避免之,而是因應之。為此,沙坑邊有洗手、腳或沖澡之設施、有家長或老師守護、等候、觀察之休憩空間、有結合環境教育與運動休閒、探索大自然之步徑,而其它如視障者、聽障者乃至視障者也都有因應之道與創新之設計概念。是以遊具也可以是半組合模組,或突破其制式化構件,結合使用者需求予以更友善、體貼式之創新設計。
無障礙遊具之創新設計提供不同使用者體貼的友善遊憩場域。圖片來源: Bathurst Adventure Playground, Bathurst, NSW
「遊於藝」是對遊憩之理想境界,其過程可以是藝術化的、其結果更可以是具美感啟發的,惟今日之「遊」尤其對於兒童之遊具或遊戲場所已淪為是「工程採購」,依廠商型錄點選配置於公園或校園而已。並非說這些遊具不好,而是規劃設計者或行政決策者並未真正考量到休閒遊憩與「遊戲」之深層意涵以及這些物件配置之鏈結關係。
在國外公園裡看到幼兒與家長一起戲水,「水」只是簡單媒介如噴泉、水霧,惟因人與水之互動以及人與人之互動,其所衍生之「遊戲」生心理效應卻是加乘的。此外,如具科學理論之遊具,孩童在遊戲過程中得以體驗大自然(風、雨、水、陽光…等)之律動,自互動到體驗到觀察之過程中自我完成了另一種科學學習。
生活場域中簡單的媒介讓孩童可隨時隨地自我探索體驗與學習。郭瓊瑩攝。
遊樂場並非是遊具也可是大自然的一部份,讓兒童藉由遊戲親近大自然。劉孝儀攝。
同理,遊具也可以是原木之另類堆積創作,只是今日已轉化為樂高(Lego)商品。近年「國際公園與遊憩聯盟」力推以自然素材為主體之遊具包括土、石、水、沙、木、竹…等所形塑之創作不勝枚舉,惟這創作過程其實是結合了兒童心理學家、環境行為學家、景觀規劃設計專家以及藝術創作者,而共同開創出具特色但非單一構件之「遊戲場域」。
原木風格遊具設計展現自然元素與再生創意也帶動了人與環境間的關係。郭瓊瑩攝。
如果必須拆除不符規格之水泥滑梯,則除安全議題解決外,是否可以轉化為另類「兒童遊戲場」與「遊具設計」之2.0革命,讓有創意、安全、有啟迪身心健康且具「藝術美感」之遊具取代之,而非只有「彩色塑膠遊具模組」為唯一之選項。
期待啟動這個「兒童遊戲場」2.0革新!
瀏覽次數:1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