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投書
精選專題
熱門議題
公投
學測
蔡英文
言論自由
管中閔
韓國瑜
性平教育
黃背心
假新聞
我要投書
關鍵字
共有261個搜尋結果
最相關
最新
玻璃心是誰的錯?看華人社會養出的「易受傷」心理
蘇絢慧
2018-12-04
維持快樂的兩個關鍵練習
亞當.傑克遜(Adam J. Jackson)
2018-10-18
李釧如:半澤直樹─成人真實世界的集體挫折,百倍奉還的發洩與想像
李釧如
2013-10-03
讓孩子越挫越勇,撕下玻璃心標籤
周俊勳
2016-12-17
【投書】當輔導過的弱勢孩子對我說,他想要去做直銷……
吳文炎
2018-10-21
【投書】有補真的就有救?台灣學生「捨本逐末」的補習教育
陳奕彣
2019-02-17
【哲學諮商室】我應該順從父母的期望,選擇自己的未來嗎?
褚士瑩
2019-01-13
讓往事如煙,從「接受」到「放下」的轉念
丁菱娟
2018-07-22
【投書】沒有人愛的林茉莉,再見了:四顆受傷的心與一個破碎的家庭
林秋芬
2018-07-28
翻轉政黨就翻轉人生?經濟大國的減壽悲歌
葉家興
2019-01-03
【投書】仇女言論的另類思考與「母豬教徒」的生命困境
吳翠松
2018-06-05
《以動物為鏡》:12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
黃宗慧、羅晟文、佐渡守整理
2018-10-23
你還以為老年長照跟帶小孩一樣嗎?
米果
2018-11-28
平等,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教育歷程
李淑菁
2018-11-26
【投書】讓被強迫堅強的男孩,也有哭泣的權利
吳翠松
2017-10-24
商圈沒落與夾娃娃機台的一些想法
米果
2018-11-21
全國大辯論:法蘭西的民主實驗
林深靖
2019-01-15
【投書】成為國際交換生前,3件你該知道的事
蕭葳
2018-06-26
寫在普悠瑪事件後:面對失速的世界,我們需要慢下來的勇氣
曾彥菁
2018-10-25
處罰,行不行?當小孩情緒失控,你可以做的是……
吳維寧
2018-10-10
生活中的「選3哲學」:認清事實吧!你就是不可能達到完美平衡
蘭蒂.祖克柏(Randi Zuckerberg)
2019-02-11
別傻了!你無法改變任何人
陳志恆
2018-12-06
【投書】婚平公投的重點不在「勝負」,而在於「意義」
吳翠松
2018-11-29
忙了半天還是一事無成?用每年3個目標,帶自己邁向夢想
丁菱娟
2018-09-25
【投書】你敢跟遊民一起住嗎?──傾身向前,才會看見更多生命的真實
陳宗仁
2017-08-07
【投書】他們知道你是誰,還知道怎麼挑動你的情緒:劍橋分析為數據與民主上的一課
鄭舒筠
2018-07-24
國際空間受限的台灣,何不把「外交」工作做到對岸去?
羅世宏
2018-08-24
讓天才發光,需要這3個神秘禮物
丘美珍
2018-10-30
【投書】不想上學怎麼辦?解析「拒學」孩子背後的心聲
林仁廷
2018-10-15
【投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嗎?談「隱形」的父職
魏妏秦
2018-07-27
科技出手,救得了瀕危媒體嗎?來自矽谷富翁的「神救援」
黃哲斌
2018-12-17
漁生共游:9,293公里,遇見來自非洲的漂流夢想
洪士洋、高資閔、鍾理政、高璿昱
2018-06-18
【投書】比起期望改變當地什麼,更值得期待的是自己的變化
夏河靜演講、林思瑜整理
2018-06-10
【投書】拒絕情感教育,不表示情緒就不存在
吳翠松
2016-11-24
從一場香港菲傭選美,開始走進移工的日常韻律
陳如珍
2019-02-15
這一趟育兒之旅,願我們都懷著謹慎謙虛的心
方格正
2018-02-06
托爾斯泰談教育!給老師和家長的答客問
小麥田出版部整理
2018-09-09
給父母看的──別再要求子女選擇輕鬆安穩的工作!
丁菱娟
2018-06-24
蝦仁飯,是我家的日常菜色
米果
2018-06-13
【投書】我的孩子、你的孩子、我們的孩子──從電影《親愛的外人》看離婚父母的家庭維繫
林秋芬
2018-05-06
【投書】老師,再給我們一次機會好嗎?一堂不一樣的數學課
范慧蘭
2018-06-08
那些熊教我們的事:在轉型正義的同時,看見轉型不易
林蔚昀
2018-10-30
地方創生在池上:這裡的土很黏,人也很黏
李彩嘉
2019-01-07
這一次,讓孩子帶著你旅行!
李淑菁
2018-04-29
【投書】我在德國賣珍奶:給遊子一個家,還家鄉味一個清白
楊昇民
2018-10-06
輪椅使用者的「廁所大事」,在外尿急真的只能靠「特技」?
余秀芷
2018-04-19
【投書】致鄭南榕基金會及總統蔡英文的一封公開信
唐佐欣
2018-04-16
當同事們只想追求「平凡」,有熱情的老師怎麼辦?
Rachel
2018-07-08
當年的「台灣錢淹腳目」到底多誇張?4個故事帶你看見80年代金錢熱潮
周慧菁
2018-12-23
【投書】在宗教衝突中,你願不願意擁抱不同信仰的孩子?
楊薏茹
2018-03-17
【投書】決戰指考的三大策略
詹志超
2018-03-16
【哲學諮商室】其實,我真的夠好
褚士瑩
2018-03-11
學測考壞了,你的人生反而有更多可能?
呂文慧
2018-02-27
那些逃避失敗的孩子:「老師,我不敢盡力,我怕我努力了還是成績很差!」
郭彥余
2018-05-20
科技撲面而來,企業現在需要「人類學」!
鄭志凱
2018-05-25
回到Sbalay的真意,原轉會比你想的更重要!
林益仁
2017-08-10
【投書】檢座公審幼兒園的反思──愛孩子,但別成為「只看見孩子」的父母
吳翠松
2018-08-10
謝謝你,美洲豹先生!
黃怡
2018-11-11
成年手足的糾葛,難道只能避不見面?
鄧惠文
2018-01-30
「反對資本主義」的一代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
2018-05-01
社群媒體之必要,以及如何修好它?
黃哲斌
2018-10-29
誰說過動孩子只能一直「換學校」?
曲智鑛
2018-04-20
【投書】從北捷鼠亂的「尚弱文化」談卸責結構:因循推託的到底是誰?
赤豚
2018-07-13
【投書】從花甲男孩一家,看見家暴家庭中的傷痕與渴望
林秋芬
2017-06-19
嘖嘖杯沒說的事:你買的是環保,還是一時風潮?
黃之揚
2017-12-23
【投書】抱著樹懶、喝一口哇伊茶,第一次走闖亞馬遜雨林交朋友就上手!
謝智翔
2018-10-14
裝睡的人叫不醒?明明什麼都不懂,你是在激憤什麼!
史蒂芬.斯洛曼(Steven Sloman)、菲力浦.芬恩巴赫(Philip Fernbach)
2018-06-25
一位外交官過世之後:假新聞一直來,我們可以怎麼辦?
黃哲斌
2018-10-01
離鄉是為了回家:越南—台灣—美國的海外移工,說出國家發展的真相
侯勝宗
2018-02-24
你被職場霸凌了嗎?四種惡霸與你該學會的應對方式
蓋瑞.納米(Gary Namie)、茹絲.納米(Ruth Namie)
2018-09-14
【投書】學文言文有用嗎?
陳康寧
2017-09-03
【投書】好企業就是好學校,好主管就是好老師
胡志宏
2017-10-02
【投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學校裡,有比功課更重要的事
張訓譯
2017-09-30
【投書】承認吧!我就是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蕭采媞
2017-09-27
從18歲到88歲的愛情思考
獨立評論編輯室
2017-02-14
【投書】從台北到北京,讓我對台語更有感情
徐以軒
2017-09-20
想像80歲的自己向你喊話
米果
2018-01-03
「白晝之夜」,如何讓20萬人為了文化上街頭?
劉真蓉
2018-04-24
【投書】在博物館看見東南亞──走出偏見,博物館也有「超連結」!
袁緒文
2018-01-01
【投書】鱷魚爬過我的心──老師的身教與體罰
蔡嘉凌
2017-09-03
恐攻後,我們去到突尼西亞──拋下孤單,讓彼此理解成為力量
陳虹穎
2017-12-08
【哲學諮商室】謹慎的人,其實心裡在想什麼?
褚士瑩
2018-04-08
【投書】在高中必修文言文爭議中,勾勒出那條「經典線」
何儒育
2017-08-22
原生型、誘發型、感染型,你是哪一型創業者?
鄭志凱
2017-12-13
【投書】直到我遇上一群放棄數學的孩子,才發現……
施宏杰
2017-08-17
從《奇蹟男孩》看見特殊生教養的勝利方程式
曲智鑛
2017-12-04
【投書】行政為何要逃亡?
宋慶瑋
2017-08-03
向醫務社工致敬!這群人,搭建起醫師與病家間的橋梁
周恬弘
2018-03-19
社交其實不可怕!給高敏感內向一族的人際關係指南
伊麗絲.桑德(Ilse Sand)
2018-03-11
母親像機器一樣
陳玉敏
2017-05-13
查爾.舒茲,和他的朋友們
方祖涵
2016-05-21
笨蛋,台灣有第一官方語嗎?
何萬順
2018-02-23
「減C」,應該成為國民教育最重要的事
羅德水
2017-06-19
一個老爸的想望
葉丙成
2016-08-03
一位越南移工的夢想:「總有一天,我要以畫家的身份回台灣辦展覽!」
方詩諭
2018-01-02
你聽見了嗎?我憂鬱言語背後的那股怒氣
張家齊
2017-04-06
【投書】一位幼教老師的心聲──幼小銜接有感
張大頭
2015-10-06
【投書】故事並非遙不可及,而是你我身邊都會遇到的事──專訪《你找什麼?》導演周東彥
王顥中
2017-07-21
別人發生問題時,你是法官、師長,還是同伴?
方格正
2017-12-09
領養回自己──被遺棄創傷的自我療癒
洪素珍
2017-01-01
【投書】學測過後,學生與家長都應該打破的迷思
詹志超
2017-03-04
【作伙國際參與】人類學家與國際志工的尷尬位置
洪子芸
2016-03-27
【投書】2017的羅大佑──從衝撞到回家
曹郁美
2017-07-04
吵與靜Głośno, Cicho──在安靜中維持噪音之必要
林蔚昀
2017-06-18
【投書】「左」「右」為難的托育困境
楊子霈
2017-10-30
「性.謊言.影業大亨」──維恩斯坦醜聞背後的新聞課
黃哲斌
2017-10-27
【投書】台大潑酸事件的反思──教育,應從善待自己與他人開始
黃雅莉
2017-10-23
何日君再來──與向井理一樣,尋回祖母的青春
米果
2017-10-11
成績不好誰的錯?國中老師說出偏鄉惡性循環真相
zamp
2018-03-02
當我們同在一起
吳洛纓
2017-04-30
【新課綱風暴:觀點延伸】給小四──活下來的人,要讓世界變得更好
瞿欣怡
2015-08-03
【周五專欄】失敗者的甜美故事
方祖涵
2015-07-31
【投書】冰冷間漂泊的血性大陳
戴瑜慧
2016-11-25
當「經典」不再經典──跳脫舊課本,打開文學教育的更多可能
許暉林
2017-09-12
為一個孩子動員一間學校──教育,沒有人該被放棄
曲智鑛
2017-09-11
【讀者投書】吳研嘉:人倫悲劇的背後──腦麻患者的扶養、人權與教育
吳研嘉
2015-03-30
從「外籍新娘」到「新住民」走了多遠?(一)
夏曉鵑
2018-01-31
從「外籍新娘」到「新住民」走了多遠?(二)
夏曉鵑
2018-01-31
瑞典的「爸爸學」──性別反思(下)
吳媛媛
2016-07-22
【投書】從紫光集團入股台灣封測產業,看領導人的角色職責
李弘暉、劉德安
2015-12-16
台灣「以人為本」新南向政策的挑戰
鍾嘉濱著,劉光瑩翻譯
2016-10-03
Ivar Lovaas:ABA之父與自閉症治療
黃怡
2018-01-06
捨不得孩子受苦,只會讓他們更苦
李淑菁
2017-02-21
張家齊:「不意外」心理學
張家齊
2016-09-17
【放映週報】我想跟政府證明,台灣紀錄片有國際一級影展的程度
洪健倫 / 放映週報
2017-02-20
你的孩子壓力大嗎?
麥茲.畢馬克、蘇姍.畢馬克著,林步昇譯
2017-02-19
你的慾望「怪獸化」了嗎?
片田珠美
2017-02-18
【投書】婦女獨力撐起孩子頭頂的一片天花板
邱曉英
2015-10-19
方祖涵: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遊戲世界
方祖涵
2016-08-26
【哲學諮商室】我需要什麼都知道嗎?完美主義者的焦慮背後,其實是……
褚士瑩
2017-12-10
【投書】遊民最缺的不是錢 而是真實的生活關係
陳宗仁
2016-08-06
醫院排名,是病人就醫的「明牌」嗎?
周恬弘
2017-08-14
「Siri,你會嫁給我嗎?」人工智能與特殊教育的契機
曲智鑛
2016-07-24
你焦慮嗎?給焦慮孩子與父母的自我練習
曲智鑛
2016-12-31
章定煊:由「愛琳娜」談起──我們需要自己土地與文化記憶的故事
章定煊
2015-06-24
其實,婆婆不是另一個媽
鄧惠文
2016-07-20
英語畢業門檻?大學別再自欺欺人
何萬順
2017-06-12
也是單身專家的百合阿姨
米果
2016-12-21
她的兒子是恐怖殺手
黃怡
2018-07-17
誰說大學生都是草莓族?只要用心引導,也可以看到絢麗火花
郭瓊瑩
2017-05-23
【投書】疼惜那些摔跤的男孩女孩──從慕尼黑兒少影展看台灣
蒲彥光
2016-11-20
【讀者投書】隨機殺人事件是心理健康問題
朱春林
2015-07-30
生活獨立、情緒獨立、思考獨立──育幼院長教我,幫助孩子獨立最重要的三堂課!
丘美珍
2016-11-29
憨笑媽媽vs.冷面婆婆,教我為母的藝術
丘美珍
2017-05-13
我們可能愛孩子、卻不想當母親嗎?
奧爾娜.多娜絲著,林佑柔譯
2016-11-22
「孩子,對不起,我的生活失控了,我只好控制你」
張家齊
2016-05-30
美國中年白人怎麼了?
葉家興
2016-05-26
我的媽媽是社工
何綺
2016-05-26
【投書】回到初衷,選擇一間適合孩子的幼兒園
楊麓潔
2016-05-15
【讀者投書】黃龍翔:正義的大眾,自私的他者?
黃龍翔
2015-06-02
【讀者投書】方格正:北投之殤
方格正
2015-05-31
孝道之盡頭──一個失智者媳婦的真情告白
黃怡
2017-06-17
從一個台灣「壞孩子」,變成敘利亞難民與土耳其政府的橋樑
侍建宇
2017-10-07
我們都寂寞──談「母豬教」與人的商品化
方格正
2016-10-25
Twin Oaks:50年歷史的共產實驗社區
黃怡
2018-03-17
【投書】解讀國際觀背後的社會心理
洪仁義
2016-09-26
【投書】「教育」才是預防隨機殺人事件的根本之道
任懷鳴
2016-04-01
【投書】心理師看電影──談「不存在的房間」中的母職
方格正
2016-03-31
機器人的電話戰爭
方祖涵
2016-03-25
做菜是厲害的能力
米果
2016-03-23
有續集的恐怖片?你以為困難的事,《紅衣小女孩2》做到了
陳莉雅
2017-08-30
【投書】從大橘子事件看暗黑人格
張玉萱
2016-02-26
【投書】在東南亞「騎車」──憂慮是抹殺你向前進一步的武器
許元瑜
2016-08-01
【投書】《愛情失控點》以另類的方式鼓勵人生意義的追尋
徐明慧
2016-01-04
與內在壞媽媽和好──童年家暴倖存者的修復之路
洪素珍
2016-07-03
黑箱官僚的台灣援外,與國民外交的出路
劉紹華
2016-12-27
【投書】不過就是世界末日──是死亡還是現代家庭的疏離更悲哀?
徐明慧
2016-12-14
【投書】突破同溫層──您認識的社會工作是什麼?
郭怡妤
2016-05-30
標籤給了,家長、老師、老闆都輕鬆了! 從英國政府發起之「去除精神疾病標籤運動」談起
張家齊
2015-11-13
宗教和醫學一定相斥嗎?其實,信仰也可以成為醫療助力
周恬弘
2017-06-20
【投書】我們給孩子多少夢想的空間?從小學生涯發展教育談起
徐美珍
2016-05-24
把生命的責任還給孩子
曲智鑛
2016-05-10
劉克襄:台南為何這麼夯
劉克襄
2013-08-11
【讀者投書】郭甄涵:出走
郭甄涵
2014-09-07
【讀者投書】林貞廷:在南京交換學生的日子
林貞廷
2014-08-25
失智者臨終──安樂的死?尊嚴的活?
黃怡
2017-05-11
2016,讓我們不孤獨的行走
曲智鑛
2016-10-14
【讀者投書】為什麼高中老師不想兼任行政工作?
任恩儀
2015-08-20
【投書】「福祿猴」缺少的只是美感嗎?
趙可卿
2016-02-22
當身心障礙者進入大學──「受壓迫者教育學」的反思
曲智鑛
2017-03-24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