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的一年,聽說新一屆的新住民發展基金委員已經核定了,不過網路上照樣還是找不到名單。新的舊的都找不到。
一年3億元預算的新住民發展基金,經歷藍綠執政,持續由一群匿名委員默默把關,名單裡究竟有什麼玄機?是一直把案子給自己(人)的學者?是列名其中的媒體高層?還是因為一年花1,600萬做一個網頁有點害羞?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一年3億,穿越藍綠
過去6屆「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及最近3屆「新住民發展基金」,從2004年扁政府時代游錫堃院長開始,每年編列3億元預算,穿越藍綠一脈相承,歡迎大家來申請,用在新住民相關事務。
這筆基金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委員會,官方代表1/3,學者專家1/3,NGO代表1/3。其中幾位學者專家和幾個NGO代表連任的次數,連先總統(空格)蔣公都自嘆不如。
連任未必不好,也沒有規定不能連任,只是怪,莫非現在是動員戡亂時期?我問了幾位委員,他們說會議很多呀,南北奔波很辛苦,不但要每兩個月要審查一疊像山一樣高的各方活動提案,平時還要審查研究案,也常常下鄉訪視,多的話一個月10次會議,簡直是一份全職工作了!
這麼辛苦,僅支領每次2,000塊出席費,為什麼要做?
名單裡的園丁與礦工
委員名單裡不乏學有專精的學者,也有素孚聲望的NGO,我相信他們是貢獻心力的園丁,用這筆經費耕耘更合宜的新住民環境。但是名單裡也穿插著令人皺眉困惑的委員,我擔心,他們是把這筆基金當作金礦的礦工。
例如一位曾經擔任委員的媒體高層,由於基金會常常發包動輒千萬的媒體案(3億之中,
這位媒體前輩得知我在網路上公開追問此事之後,與我聯繫,
也聽說某些連任委員下鄉時有如欽差出巡,頤指氣使要求地方接待。還聽說有些道貌岸然的委員,總是把案子給自己人、甚至「自己」!但畢竟大家都是連任的委員呀,而移民署不也常常「自己向自己申請經費」嗎?即使現場迴避,
還聽到一位只當了一屆的委員說,他是擋人財路,所以就不被續聘了。不過都是聽說,就不方便指名道姓了。
實在不懂,如果名單沒有鬼,為什麼不能公開呢?
罷了,為了避免造成「礦工」的壓力,就暫且按捺納稅人的好奇、
瀏覽次數:3446